浙江之窗主页 > 教育 > 正文 >

心理学家: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件好事

2020-08-17 16:23:44 来源:互联网 阅读:-
【摘要】有些孩子不爱说话,不喜与人交流,父母就给他们贴上内向的标签,在外人面前也这样评价孩子。虽然可能是父母的无心之举,但有可能会使得他人按照对待内向者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越来越沉默寡言。对于很多

有些孩子不爱说话,不喜与人交流,父母就给他们贴上内向的标签,在外人面前也这样评价孩子。

虽然可能是父母的无心之举,但有可能会使得他人按照对待内向者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越来越沉默寡言。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判断孩子内向或是外向的标准是是否懂礼貌、是否能够从容应对陌生人。

他们看到有些孩子遇见叔叔阿姨就会甜甜地问好,在陌生人面前也能乖巧地交流,因此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但这往往不能实现。

心理学家: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件好事

首先,孩子的气质不同。

气质是先天的,在个体早期阶段就会表现出来,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有些孩子的心理过程的强度减弱,速度较慢,并且指向内部,因此要他们热情主动比较困难。

此外,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能够改变,也并不容易,因此具有这种气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敢表现自己,显得比较被动。

孩子的性格是后天养成的。在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而且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是父母让他们形成了不爱说话的性格,因此要他们主动无疑是强人所难。

心理学家: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件好事

家长认为孩子内向,不在乎“不懂礼貌”“不爱打招呼”“在别人面前比较害羞”这几点理由,然而这些行为并不能说明孩子内向。

内向是气质类型的一种,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内向,仅凭观察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专业的测评问卷来判断。

虽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认知有所偏差,但他们的反应还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内向,也认为内向是不好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内向是一种气质,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没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心理学家: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件好事

换句话说,内向的个体可以不懂礼貌,也可以很懂礼貌,可以害羞木讷,也可以与他人很好地交流,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外向的个体与人交流时,可能热情奔放,给人清新悦动的感觉,内向的个体与人交流时,可能清风拂面,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懂礼貌,遇见叔叔阿姨不会打招呼,那么就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只会强迫他们而不懂得遵循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总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并非内向,但却被标记为内向,内向并没有好坏、善恶之分以及道德评价的意义,但人们却一致认为内向不好。

实际上,有些不爱说话的人之所以给人以不好的感觉,是因为有些行业需要外向型的气质。

心理学家: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件好事

例如营销行业要求员工热情开朗、能说会道,公司讲求团队协作,但有些人喜欢单干,换言之,在某些行业或者岗位中,那些外向的个体更加吃香。

相对地,在某些行业或岗位中,则是内向的个体更吃香,如作家、研究人员等等。

实际上外向和内向各有优劣,外向的个体心理活动指向外部,优点是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缺点是内省不足。

而内向的个体则正相反,他们清楚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

在活动中,他们观察能力比较强而且细致、深入,喜欢分析生活中的一切。在职场中,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心理学家: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其实是件好事

他们心思细腻,与人交往和工作中都比较细心,可以将失误率降到最低。他们具有很棒的想象力,有可能会突然灵光一现,从而提出一个创造性的想法。

比起更多需要团队合作的基层岗位,他们更适合管理岗位,更好地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优势,他们经常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活动来监控自己的工作过程,以保证其不脱离正轨而始终指向目标。

永远别逼孩子合群,有个内向的孩子是件好事,他们能实现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与外向的个体一样,他们也能和他人好好相处,并且具有很多外向个体不具有的优势。


推荐阅读:商务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