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与坏境和谐发展的方案。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今垃圾的合理处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难题。保护环境,建设绿水青山,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呼吁群众,特别是农村劳动人民加强垃圾分类的意识,落实垃圾分类实际行动是我们本次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9年6月26日至30日,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财税分院赴海宁长春村开展“垃圾变宝源自分类,呵护环境始于点滴“实践活动,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意义,了解长春村垃圾分类发展和改革现状,为长春村后续垃圾分类活动提供有效的建议。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基层,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访谈村民,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查等方式搜集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在与长春村垃圾分类工作人员交流中发现,2019年长春村实施垃圾分类改革创新,可概括为“一个改革,两个创新点”:“一个改革”指的就是慢慢的开始从“两分法”向“四分法”转变,对垃圾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这有利于更好的垃圾分类;“两个创新点”指的就是长春村利用微信小程序和实行积分兑换制度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创新。长春村积极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率先推出微信分类小程序——“分类小助手”。这有利于减少垃圾产量,健全回收体系,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垃圾“四分法”的积极性。同时,实行积分兑换制有利于促进村民更好的实行垃圾分类制度。长春村能够利用互联网更好的辅助垃圾分类政策,不仅方便村民,而且还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劳动力和时间。但是,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年纪大的村民对于小程序的使用还不够了解熟练。所以,这就需要村委会更好的宣传,开展一些小程序的使用方法培训,真正的让微信小程序便利生活。
我们了解到,长春村自2016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村委会与村民共同为垃圾分类进一步规范而努力,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革和创新,作为垃圾分类的示范村,为海宁市其他村的垃圾分类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拉近了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也为东方学院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叶政英、宗沁茹、洪紫轩)
团队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合照
村民访谈
分发问卷
分发问卷
与村民合照
团队合照
与村委会工作人员访谈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